不说,却很在意的95个工作地雷

简历制作11-05

当你必须下一个重要决策时,请问是如何下决定?

假如上司说:「你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不要每件事情都跟我确认,要自行判断。」若是之前上司教过的事,因为有事例参考,就能够自行判断,但对于完全没有类似的事例总觉得相当不安,会怀疑自己的判断真的没有问题吗?

我在还是公司新人的那段时期被追问如何因应没有处理好的事情,因为想要仰赖他人的判断而将正在进行会议的上司叫了出来,询问他这该怎么办。于是上司指责我,「不要因为这样的事情就把我叫出来,自己想办法」。听了一些前辈的说法,但大家说的都不一样,到头来还是完全不知该如何是好,这是我曾经感到穷途末路的经验。

那么,碰到这种状况时,究竟该怎么办才好呢?

像这个时候,不是要去应对,而是先重新假设各种不同的情况,设定判断基準。要假设各种不同的情况,可以从上司或前辈那里听一些经验谈。询问他们从以前到现在工作上发生的一些困难事情,然后那个时候是怎么解决的。听了这些,再自己思考看看上司和前辈当初为什么做那样的判断。重点放在「为什么」的部分是很重要的,即便知道对应的方式,若不知道当时事件的背景,就算遇到类似的情况也不见得懂得应对。自己思考出这个「为什么」之后,再请教上司和前辈实际的情况。自己思考的判断基準和上司前辈的判断基準是否有不一致的地方,若是不一样时,哪里发生这个不一样,务必要讨论确认到自己可以接受为止。

只是,收集像这样的事例后,会了解到因不同的上司或前辈而有不同的发展方向。有加入他人一起解决的类型,也有凭着自己解决的类型,相信即便是同一种情况也会发生因为不同人而判断截然不同。但是,重点是必须符合基準。只要没有偏离基準,即便对应方式不同,最终目的应该还是一致的。

让对方说九成的话
当你在会议上发言的时候,说出的话佔整场会议多少的比例呢?想要表达自己的意见,但会不会说过多的话呢?不妨试着彻底「倾听」整个会议中九成的内容。

前一阵子,我向一位总是能够通过多数企划案的人询问他的企划案为何能够过关。那个人绝对不是口才很好的人,反而是不太会说话,很失礼的形容他,你绝对不会觉得他是能够一直通过企划案的人。但是,他通过企划案的绩效的确远比其他企划负责人来得高。询问有什么特别的诀窍,其实并没有特别做些什么,只是认真倾听参加会议的人所说的话。

虽说如此,绝对不是只单纯倾听而已。当别人在长篇大论时,相信各位一定有过抱怨「拜託,连这些话也能拿出来说」这样痛苦的经验。那就是你本身对于话题没有兴趣而觉得无聊的证据,那个人没有发生那样的状况,而且当对方变得想要说更多的同时,他很有技巧的製造出想要听的情境。

每个人基本上都希望能够发表意见,然后也希望听到自己想听的那些话。但若变成只是自己一方一直发言,对方会如何想呢?

所谓沟通,意味着夺取了对方宝贵的时间。首先,应该要有这样的认知。有没有这样的认知,沟通的存在方式就会有很大的差异。正因为夺取了对方珍贵的时间,所以必须要让对方处于一个好情绪的状态下沟通。

「都是我在说话,真是不好意思」、「请多让我听听您宝贵的意见」,要倾听到让对方不由得说出上面那几句话。例如,想在业务推销的场合宣传自家的商品,绝对要忍耐住,请倾听客户的困扰和期望。这么做就能够拉近与客户间的距离,了解客户真正的需求。

只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工作上对于互动往来的对方是否疏于做确认的动作呢?常常忽略再一次询问「例行性事务,一切依照往常的做法进行可以吗?」还有,是不是自己单方面认为「已经确实传达给对方了,相信对方也应该理解了」,类似这种「应该已经做了○○」或是「打算告诉他○○」都会成为最大的陷阱,务必捨弃对于自己而言便宜行事的作风。

这是从某位经营者那里听来的话,听说为了成立新事业所以和中小企业的顾问一起合作。双方达成默契,各自提出自己的资源共同合作。过程中,顾问甚至帮忙协助公司内部的工作,经营者对于这样的发展当然乐见其成,于是顺势接受了对方的好意。

但某天,从顾问公司那里突然进来一笔金额庞大的请款。向顾问询问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时,对方回答「这是契约上的内容」。顾问拿出了白纸黑字的电子往来信件内容作为证据,实际上并非正式往来信件,不过就是些有一搭没一搭的对话,但要是走上法院,势必会花费无谓的金钱与时间,最后经营者欲哭无泪的支付了这笔金额。

这个例子就是相互间各自以自己便宜行事的方式自行解释所导致的结果,不仅这个例子,在我们平常的业务中也会发生类似的情况,例如「这是一般常识,没问题的」、「对方应该知道」。这个时候,宁愿对方稍嫌啰嗦也应该确认清楚。总是认为「应该没问题吧」,迟早会落得惨痛失败的结局。真的和对方的认知是一致的吗?有许多事情都是只要再多这一个确认的动作就能获得解决。前述的经营者,就是疏于确认才会必须承受这重大损失。

人类的脑部每天处理着数量庞大的资讯,捕捉资讯的方式也因人而异。有些人认为是大的东西,对于其他人来说说不定是小的。在相互沟通交流之下,类似这样的差异必会出现,必须要有这样的认识,而不是依照自己方便随意解释,必须与对方再次确认。